上海,又是一周的疫情封控,最近的情况实在是不太好,上海全区以及很多地方的人民还在煎熬、忍耐和等待中。企业在之前的抗疫经历中累积了不少经验,这次不至于手足无措。至于业绩,别指望业绩了。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固然重要;但 更重要的是,行走的状态,和走过的心态。大灾大难面前,遑论是非曲直,只浅谈能做的事
①、不乱于心,不困于疫情
这次疫情封控的力度可以说是达到了上海史上最强,最直接的就是叫停了人流和物流,而且迟迟没有解封的信号。最先出现的是粮食危机。买不到菜,吃不上饭的问题,尚且还可以通过少吃点,或者邻里帮衬着来解决。医疗资源挤兑的危机可就没法轻松面对了。社会秩序的失灵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吃不上饭,配不上药,每一个小问题落到一个家庭头上都是一座大山。创业者们除了要应付个人和家庭的压力,还要支撑公司和团队的存活。最近朋友圈里的创业者最关心的话题竟然是:如何把发票快递出上海。虽然已经有电子合同与电子发票,但对于大多数to
B企业来说,依然只认纸质发票与纸质合同。没有发票与合同,客户就无法打款。客户不打款,公司现金流就跟不上。已经谈好的业务都会被一张发票所困住,更别说那些因为封控直接归零的业绩了。现金流的打击只是结果, 最大的打击,还是信心。
②、找寻自我支撑之路,不要输给风雨
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人人都有情绪,有心病,生死同悲,正是大时代中一个可厌的祸害。年少时,我们多少都向往着,熬成老炮儿,摔杯为号,沧海一声笑。有冲动,有激情,有不愤。但真熬成创业老炮儿了,我们才明白,与其等待好的环境与好的机会,不如做好在顺境逆境下都能安然度过的觉悟。如果说三年前,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们还能通过极度节流,全员营销,远程办公等手段来进行短期应对。那在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就不能太过乐观,要做好和疫情长期共存的准备了。首先企业要将数字化进行到底。其中尤为关键的三个部分,办公协同数字化,财务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有的企业要求员工在家办公全程开视频,能起到约束的作用也能增加在家办公的团队连接感随着数字化办公的常态化和普及化,员工上班的时间以及薪酬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调整,让企业的办公模式真正做到灵活和弹性,可以应付各种突发挑战。
③、少致郁,多治愈
这次身边的民营企业们几乎都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抢到运力资源的,都给员工送去了蔬菜水果和肉,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没抢到运力资源的,也开通了平台企业渠道,员工可以通过企业渠道买菜,不用天天起早贪黑抢菜。拿到企业发的菜,员工们还会分享自己的烹饪成果,看着团队成员们大显身手,就觉得居家封闭的日子也没有那么难熬。封控的不确定性与高居不下的感染数据,的确让我们挺糟心的。这时候如果让我们还静心读书,或者认真学习,那就多少有点强人所难了。总有我们可以做的事,总能为身边的人出点力。已经很多创业者在做志愿者,做团长,还有做快递小哥送药的。但这时候我们更多能做的,是多关心身边的人,亲人,朋友,社区的邻居,工作的同事,还有同样处于封控之中的客户们。尤其是那些封控期间比较沉默的,我们可以去主动问一问。
④、熬下去,路还长
一个企业要想活得久,每隔三五年总会遇到大变化或者大危机。这次是疫情下的强封控,下次可能是金融危机,再下次可能是行业洗牌。每次危机都能让我们看清企业的极限,创业者的极限。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的跨越危机中,变得更加强大。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熬下去,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被负面的新闻,负面的能量所消耗。把力气留在解封之后,寻求一切可以扶持的政策,把握一切可以周转的现金流,带团队打几场翻身仗,比啥漂亮话都来的有效。
写在最后
危机来了便来了,不管这个危机有多么不可理喻,我们能做的,就是受得了,熬得住,跨得过。极限挑战之后,生死未知,做最悲观的准备,持最乐观的希望。
上海企业,挺住。